- 发布日期:2025-07-20 08:49 点击次数:116
漫画《青春力量集结 共赴山花烂漫》
近日,一则“玻璃娃娃”高考取得621分的新闻,穿过湖北巴东的层峦叠嶂,将支教老师袁辉和他的学生田艳青推至公众视野。2012年,从南大毕业的袁辉来到当时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湖北巴东,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,从此扎根深山用脚步诠释了教育初心的厚重。
13年支教生涯里,袁辉婉拒过城市里的高薪工作,放弃过体制内的稳定编制,甘愿在大山里过着“一箪食一瓢饮”的生活。对他而言,就业不是简单的职业挑选,而是关于人生定位的深刻抉择。初到巴东时,艰苦远超想象,教学点位于半山腰,没有电视、网络,不通自来水,喝的是带有游虫的棕色雨水。但这些困难并未击退袁辉,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,他毅然留了下来。得知女童田艳青因患成骨不全症无法到校,他主动扛起上门送教的责任,从教学点到田艳青家的崎岖山径,一走便是6年。他教育和见证田艳青从对世界懵懂无知的孩童,成长为能用绘画、诗歌记录生活的少女,最终在高考中交出亮眼答卷。这对师生的故事,是无数山区教育者与学子奋斗的缩影,也让我们懂得:基层不是退路,而是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;支教绝非牺牲,而是用知识托举下一代的生动实践。
青年的成长,离不开榜样的传承。袁辉的选择,源自“感动中国”人物徐本禹扎根贵州支教、“拐杖老师”谭定才坚守偏远山村数十年等前辈事迹的感召。他的故事,也不禁让人联想到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张桂梅老师,为让贫困山区女孩走进校园改变命运,她倾尽全力创办免费女子高中,即便双手贴满止痛膏、身患多种疾病,仍坚守教育一线,让大批孩子圆了大学梦。这些无私的乡村教师,早已成为新一代青年的精神坐标,指引着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与乡村振兴。张桂梅的学生周云丽放弃城市工作,回到华坪女高任教;2025年,她的另一名学生马天宇,也毅然加入西部计划,赴云南石林县推动乡村旅游。接力棒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手中传递,勾勒出青年成长的清晰轨迹。当青年把个人成长嵌入乡村振兴的棋局,将职业理想融入教育公平的发展,看似偏远的基层,反倒成了快速成长的沃土,既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,也能在见证改变中锚定人生价值。
如今,到基层支教、乡村服务不是小众选择,而是越来越多青年的主动追求。这背后,既有个体觉醒的力量,更有制度托举的温度,教育部“特岗计划”全年招聘2万余名教师,江苏“三支一扶”计划提供440个基层岗位......政策为毕业生搭建了就业渠道,构建起“到基层去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”的成长支持体系,青年不必担心单打独斗,政策会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,不必忧虑成长无门,基层的挑战是能力提升的练兵场。带着先进理念与知识储备的年轻人走进大山,乡村教育便不再是孤独的坚守,而是青春力量的集结号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忽视,城乡之间、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依然存在,贫困地区的学校,常面临教学设施陈旧、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,像田艳青这样的孩子,若没有袁辉上门送教,或许就会错失接受教育的机会。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跨越地理鸿沟?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,“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,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,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。”教育部将“特岗教师”工资性补助提高至西部4.18万元、中部3.88万元,让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教得好”有了更坚实的保障。未来,还需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,在硬件上,改善教学环境、配备先进设备,通过互联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;在师资上,提高待遇吸引人才,加强培训提升水平;在帮扶上,健全资助体系,为家庭困难或身有残疾的孩子扫清求学障碍。唯有多方合力,才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。
山花烂漫,师者如炬。教育的火种,永远在坚守与希望中生生不息,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。
来源|小苏“画”事工作室
统筹|周安琪
文稿|童婷婷
手绘|姜向慧
(江苏广电总台我苏客户端原创,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,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)